说是回校休假,可是一周下来,感觉比在村里还累。几天的本职工作的回归,脑子里对2016年有一些感觉,只是感觉,想留下来,所以名曰“瞎想”。

(1)学术的回归,在纷纷扬扬之后,2016年应该会走向实际,会有一些可行的路径探索,而不是一味的抱怨,也不是空泛的理想期盼。政策的矫正,从“矫枉”开始,逐步走向规范,但这种规范往往是在惩罚的作用下推进。这种学术上的理想状态与现实的竞争,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但对于现有体制机制的效果不可小视,其中关键的科研评价特别是科研人员的绩效评价方式的转变,影响巨大。对于学术期刊出版来讲,两极分化的现象将更加明显——品牌影响力在出版中的作用越来越大。

(2)学术期刊评价,包括学术期刊对学术的评价和学术期刊自身的评价将成为关注的焦点。在矫枉的呼声之后,也有一个回归的过程,回归的结果尽管是不尽如人意,但默默耕耘的学术出版者不再那么孤独,这是一个最主要的标志,而不是焦虑于定性还是定量,计量指标在评价中的身影不会消失,只会在表现形式上变化。对此我曾经设计过的“基于网络的学术评价专家辅助系统”应该会有新的探索——其中的核心是“民主集中制”原则的贯彻:网络为民主提供可能,集中对科学负责,虚拟与实名的结合,等等,为我们走出传统困境提供了方向。这也许就是“互联网+”在学术出版中的重要内容。传统出版流程的数字化改造,只是工具意义上的,而评价的互联网化才是思维上的。因此,将对学术出版回归学术将影响深远。

(3)期刊出版体制改革,也将继续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但是被关注的程度不是表面的,而是实际和深层的。理论和路径上的探讨将让位于实际的操作,出版主体的确立将成为出版者的必然选择。主体的确立,带来的将是更加深刻的改革——学者、商人和职业编辑将慢慢找到自己的位置,明确自己的需求——学者之名、商人图利、编者回归作嫁。在主体意识觉醒的过程中,静静地发生着出版格局的变革——觉醒者确立市场(学术)的引领地位,静默者被冷落甚至是自我逃离。无论是高校还是科研院所的壁垒,在出版格局的变化中,在养老体制改革的推动下,人才流动将开始涌动——即使不是大规模也会是开始。

(4)网络化、数字化依然是出版人心头的痛,即使是不能对现实的传统学术出版造成致命的威胁,但焦虑会加剧。在移动互联的背景下,移动阅读将走向主流——包括学术阅读。纸质版的“厚重”感与“便携”性,传统的桌面终端没有替代的原因是无法替代其“便携”性,这一点正是移动互联的优势。也就是说我几年前说的:移动互联才是传统学术出版的终结者。目前的阻碍点在于两个方面:一是终端的阅读体验,二是海量信息的二次加工。如果在这两个方面有所突破,纸质版的出版也就可以完成其历史使命了。

(5)网络化的危机感,充斥着传统行业,但是对于编辑行业来说,我不认为是行业的终结,只是传播形式的变化,特别是对于编辑的价值和作用将体现得更加突出——编辑是社会文化的整理和再造,不仅仅是二次创新,更重要的是人们的一种基本需要——信息的加工就如同人们的生活必需品一样,对于学术研究而言。在网络、海量的信息环境下,信息的二次加工将是——搜索技术的改进只能满足人们基本的需要,编辑的角色不会消亡,但需要转变——回归为人作嫁的职业本性——被需要才是一项职业存在的价值。编辑的角色回归,将促使编辑更加关注科学信息的加工和科学成果表达范式的变革。

(6)网络化对学术出版的冲击,不仅仅是对传统出版方式的变革,而更重要的是传播方式的冲击。网络化极大地扩大了人际传播的效果,即使人际传播成为传播的主角——社交媒体的繁荣,正是现实人际关系的在线。这种大众媒体赖以生存的传播方式,对于学术传播的促进是不言而喻的,但是我对其学术传播的效果存在质疑。学术总归是学术,网络对学术传播的冲击更多的是焦虑而非实际意义的颠覆,网络在学术传播中的位置、范围、层次将逐步明晰,也就是说以“社交媒体”为代表的人际传播在学术传播中的作用被严肃审视和正确运用。

(7)科学成果表达的规范化在传统的标准化的基础上将适应网络传播和阅读的需要,将有新的解释和要求。一方面,规范是科学的本质要求,也是数字化后信息泛滥的一种回归,体现科学价值的根本,也是传统编辑的优势;另一方面,网络化传播和快速阅读的要求,表达的规范也需要变革,碎片化之中关联性和逻辑性的要求是必须坚持对科学的追求,否则就缺乏科学价值。尽管是大数据处理技术的进步,可以解决海量信息之间的规律性分析,但这只能是基础的和宏观的,真正的科学研究更需要深入的分析和判断。

(8)科学研究事业的繁荣,带来科学人才教育的繁荣,但是并不是培养的科学人才都从事科学研究。在未来,学术出版的定位必将在坚持创新和原创的基础上,肩负起育人的功能。学术出版的育人功能将更加繁重和重要。一方面是科学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是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科学研究需要严格的科学训练,其中科学成果的表达能力是其重要能力之一。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不仅仅是简单的技能而是有研究分析能力的管理者、执行者,问题的概括和表达能力,甚至对现实问题的研究能力是不可缺少的。科学的表达能力,是学术期刊的基本功能,不可能被抛弃——相对于试验和课堂其优势明显。

(9)在社会普遍回归的背景下,学术期刊的编辑职业也将发生分化。首先是桥梁、纽带作用的体现,学术共同体的联合是学术出版的基础,学者和出版商之间的协调离不开编辑的作用发挥,这也是转型时期所急需的能力。其次,学术判断能力对于学术出版编辑来说既是出版的基本能力也是纽带作用所需要的,出版商与学者之间的隔阂就在于学术的判断。再者,就是学术传播能力的提升,这是学者与出版商相比较的弱项,也需要编辑来弥补,更是编辑在与学者对话中的专业。最后,就是基本的表达和规范化,编辑是符合科学、适应传播的表达方式的主导者,这也是学术编辑的专业技能。

就写九点吧,十全十美是不存在的,更何况是“满”则溢。在我即将进行角色转换之际,在2016年来临之际,我谨以这种方式与学术出版届的同仁做一个交流,之后,我将走入我的另外一个角色——农民。预祝同行事业顺利,生活幸福,身体健康。